(來源:12月19日《佛山日報》第11223期:A12版)
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國營小廠,到改革開放初期的來料加工,再到如今LED封裝行業全球第八的高科技企業,成立49年的國星光電,以切身經歷見證、參與改革開放40年。
研發核心技術突破來料加工困局
1969年,國星光電的前身佛山市半導體材料廠成立,生產石英晶體。改革開放后,作為國內首批進入LED行業的嘗鮮者,公司和日本三洋公司簽訂來料加工協議,由三洋公司提供設備和原材料,為其生產LED顯示板、LED小燈、LED數碼管等產品。
1978年車間樣貌
來料加工,讓國星光電挖到第一桶金。1995年,銷售收入突破1億元,成為全國最大光電器件生產與出口加工企業。
雖然來料加工的業務量逐漸增多,但加工的單價卻連年下降,公司凈利潤并未增加。更為嚴峻的是,技術、設備、產品、市場都屬于委托加工方。“除了土地和廠房,公司幾乎沒有任何有價值資產。”國星光電總經理王森博士介紹說,當年業務種類單一、缺乏核心技術,公司無法取得突破性發展。
“沒有創新,企業發展就沒有主動權。”王森博士介紹,1999年,王垚浩博士被任命為國星光電總經理,意識到潛在風險后,公司決定以科研為突破點,走自主創新之路。
很快,國星光電成立研發中心,引進了第一個博士后,研發自有核心技術,邁出破解無產品、無技術、無市場“三無”困境的第一步。2001年,國星光電自主研發的片式LED問世,雖然處于國內領先水平,但卻面臨沒有資金、沒有設備,產品無法產業化的窘境。
當時,為了籌集資金,即將動工的員工宿舍樓項目被喊停,節省下來的三百萬元被用于引進生產設備。“沒有關鍵原材料和配件,就讓海外親朋幫忙采購。”國星光電相關負責人回憶道,公司上下用盡渾身解數,終于讓產品成功量產。
隨后幾年,二次創業成功的國星光電,產能幾乎每年翻一倍。2006年,其片式LED生產規模實現1.2億只/月。2008年,營業收入首次超5億元。2010年,國星光電在深圳證交所掛牌上市。
2010年,公司在深圳證交所掛牌上市
創新文化和人才隊伍推動持續發展
“創新文化和人才隊伍是我們自主創新20年來最大的收獲。”王森博士認為,創新是一個持續的過程,將創新融入企業文化,通過人才隊伍發揚創新文化,是國星光電不斷做強做大的保證。
2000年以來,國星光電先后引進一大批博士、高級工程師等高層次人才。同時,公司每年將營銷收入4%左右的資金用于科研開發。截至2018年11月,該公司已申請專利534項,其中,已獲授權的專利373項。2016年,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。2017年,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。
2017年,公司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
大批高層次人才的加入,還推動了經營模式的革新。2012年,總經理王森博士提出“事業部制”企業管理的構想,并于2013年9月實施。事業部制的組織架構既增強了業務專業化,加快了市場反應速度,又明確了各級職權,充分調動管理層的積極性,推動業績迅速增長。
目前,國星光電的RGB顯示屏器件市場規模國內領先,其中小間距系列產品更是全球領先,白光器件市場規模位居國內高端應用前三名。
2009年至2017年,國星光電營業收入從6.28億元增長到34.71億元,一躍成為全球LED封裝企業營收前十名。今年前三季度,營業收入27.96億元,同比增長8.27%,創歷史新高。2018年第二季度,在LED封裝行業,國星光電營業收入和市場占有率闖入全球第八(IHS Markit),比去年上升了2個名次。